耿丹讲堂奏响国家安全 “最强音”,凝聚共识共筑安全 “钢铁长城”
2025年4月27日下午,值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十周年之际,一场聚焦国家安全的专题讲座在耿丹讲堂成功举办。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孙现朴副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为现场听众带来了一场深入浅出、内容丰富的知识盛宴。
讲座开篇,孙现朴副教授强调了国家安全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关键地位,而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国家安全理论的重大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和塑造中国特色大国安全的根本遵循。
讲座期间,孙现朴副教授分三个部分进行深度讲解。在“新时代国家安全形势” 部分,孙现朴副教授详细解读了国家安全的定义,从客观安全、主观安全和话语安全三个维度深入剖析安全的内涵,指出安全是客观威胁与主观恐惧双低的状态。回顾历史,建国初期我国重点维护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改革开放时期则以维护经济安全为主,后冷战时期倡导新安全观,安全范畴不断拓展。如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处于新的 “历史坐标”,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同时,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加。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使国家安全的时空边界愈发模糊,太空安全等新兴领域问题不断涌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调整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世界政治思潮趋于保守,精英政治统治失败、阶层分裂等问题导致政策保守和排外;全球化发展促使安全风险跨国流动,改变了国家安全的实现形式,各国在安全上的关联性更强。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内涵” 是讲座的核心内容之一。孙教授介绍,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安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有力指引。其关键在于“总体”,秉持大安全理念,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等众多领域,并会随着社会发展动态调整。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不断强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后续一系列举措从制度上确保了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此外,随着《国家安全法》《反恐怖主义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稳步推进,法治体系不断完善。
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环节。孙教授表示,我国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的时期,“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在政治安全方面,香港国安法的通过以及中国与中亚的反恐合作,有力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稳定;经济安全领域,面对美国挑起的经贸关税摩擦,中国坚决维护自身利益,夯实经济安全基础。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国家政治安全,要牢牢掌握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抵御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在应对自然界和外来风险上,我国通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防范外来生物入侵等风险。
最后孙现朴副教授强调,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国家安全事业的坚实根基。
此次讲座内容丰富、案例详实,让师生对新时代国家安全形势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深刻理解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和实践要求,为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推动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助力全社会共同筑牢国家安全防线。
供稿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审核:宣传中心